秋燥影响人三个方面:
皮肤、呼吸道和肠道。
咽痛咳嗽反复、
皮肤干痒起皮、
静电噼里啪啦,
甚至流鼻血、便秘频发。
秋燥可不是“多喝水”就能解决的事儿。补不对,小心秋燥未除,反而加重湿气。
辨清“温燥”与“凉燥”
精准“破燥”
中医讲,秋燥可不是一个“干”就能概括的,初秋以温燥为主,深秋则凉燥多发,若不分寒热盲目润燥,反而可能加重湿气。
温燥:初秋的“隐形火”
特点:“燥+热”,身体表现出“热”与“干”并存的症状。
症状:口干舌燥、咽干疼痛、干咳少痰(痰黏带血丝)、鼻燥出血、口渴喜冷饮、舌红少津、大便干结。
凉燥:深秋的“寒湿劫”
特点:“燥+寒”,身体表现出“寒”与“干”并存的症状。
症状:口干但不想喝水、咽喉痒、干咳无痰(痰白稀薄)、鼻干流清涕、头痛恶寒、皮肤干燥起屑、舌苔薄白。
精准破燥:
润而不湿的生活智慧
分清了温燥和凉燥,接下来就可以精准出击了。核心原则是:润燥的同时,不能滋腻碍胃,加重湿气。
饮食篇
对付温燥——“滋润”与“清火”并举
明星食材
推荐食谱
提醒
对付凉燥——“温润”才是关键
明星食材
推荐食谱
提醒
通用润燥法则——不分温凉
多吃白色食物。中医认为“白色入肺”,像山药、白萝卜、冬瓜等,都有很好的润肺生津效果,且性味平和,不易生湿。
生活篇
正确喝水:
不要等渴了再喝水。小口、频服温水是最好的补水方式。
空气加湿:
这是缓解环境干燥最直接的方法,在办公室和卧室使用加湿器或放盆水。
护肤防静电:
洗澡后趁身体半干,立即涂抹身体乳。多穿纯棉衣物,减少化纤制品,能从源头上减少静电。
情绪要平和:
秋日容易情绪低落伤肺。多晒太阳,进行散步、太极等温和运动,保持心情舒畅。
睡眠充足:
早睡早起,顺应阳气的收敛。
润燥“雷区”不要踩
滥用补品
阿胶、熟地等,虽然滋补,但非常滋腻,在脾胃功能较弱的秋天,容易导致消化不良、生湿生痰。
甜食过量
“甘能生湿”,过多的糖分会影响脾胃运化,导致湿气加重。
紧闭门窗
秋高气爽,也需要适时开窗通风,否则容易滋生细菌,不利于肺脏健康。
秋燥虽恼人,但分清温凉、科学调理,饮食、起居、运动三管齐下,便能润而不滞、燥邪退散!
电话:023-63539999
地址:重庆市渝中区经纬大道772号